花蓮地震圖解

【第三人生再度燦爛】寫給50歲後的你:最好的日子還在後頭

《島耕作》作者、72歲漫畫大師弘兼憲史說,「不論年紀多大,心動的感覺,都會給我們生存動力。」長壽已完全改變了我們的生活,人生出現的新階段,如何過得快樂又滿足?前明星分析師谷月涵,上山跑馬拉松;金鐘影后王琄勇敢離婚,找到一群玩到老的伴;前鴻海集團副總裁程天縱棄高位,免費輔導創業。做好財務、工作與人際安排,遵循心之所向、付出自己,小人物也可以開創「第三人生」!

生涯規劃-自傳-成人教育-終身學習-勵志故事-第三人生-安心變老 圖片來源:鄭寧寧繪
    其他

「知道怎麼老,是智慧的傑作,也是生命這門偉大藝術最困難的章節之一,」瑞士哲學家阿密爾(Henri Frederic Amiel)說。

這句話對於台灣50歲以上的869萬人來說,正中心懷,也是他們如何過下半生的茫然。

第三人生,讓長壽成為祝福

這個年代已是人類史上第一次「長壽不稀奇」的年代。美國退休協會(AARP)執行長詹金斯(Jo Ann Jenkins)指出,受惠於科技發達,人類變得更長壽,如果你今年50歲,將還有三、四十年的歲月要度過,人類的中年期被拉長了,人生出現的新階段,開啟了無限可能。

台灣人平均壽命80.4歲,其中男性77.3歲、女性83.7歲,皆創歷年新高,高於全球平均水準。

根據國發會調查,2018年,台灣65歲以上高齡者佔比已升至14.5%,正式進入高齡社會,且估計2026年將達20%以上,成為「超高齡社會」,每五人中就有一位老人。

台灣50歲以上的人口已高達869萬人。愈來愈長的壽命,讓中年時期的籌謀、老年之後的生活,成為每個人必須提前面對的挑戰。有人將之比作「人生下半場」,而愛爾蘭成人教育學家凱利(Edward Kelly),則稱為「第三人生」(The Third Act)。(延伸閱讀:「我的職業是終身學習者!」55歲柏林藝術家教你發掘潛能

廣告

第三人生和第三歲月(Third Age)不同,每個人只要活得夠久,都會有第三歲月;但不是活得夠久的人,都會有第三人生,因為這兩者最大差別,就是能不能再次成長、心境成熟、擺脫世俗眼光,發展出真正的興趣,並且能助人、傳承、貢獻自己,這樣的人,才叫開創第三人生。

凱利用act而非age,就是因act當名詞時,可用來指戲劇中段落劃分的「幕」,作動詞時則有行動之意。這是段不行動、就沒有收穫的時期,不只年齡漸長、心理狀態也要進化為更獨立也更「利他」。

凱利接受《天下》專訪時,近一步解釋,長壽是這個時代的新現象,所以第三人生的概念也是新的,「我們該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意識到長壽已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視野。我們無法避免。因此,更應持續成長、進化,回歸我們內心深處認為身而為人應有的模樣:更平靜、智慧、善良、勇於去愛。」

廣告

凱利在歐美提倡「第三人生」運動,定期舉辦講座、課程、工作坊,並有一對一「第三人生過渡計劃」教練,他呼籲政府、社會團體和企業應協助高齡者和退休人士規劃下一段人生,持續學習、發揮所長、貢獻社會。(凱利提供)

無關年齡,五個找到快樂的人

風潮音樂創辦人楊錦聰,體悟更為深刻。採訪當天,他跪坐在辦公室外原木地板陽台中央,示範如何跪坐、靜心。

當時,金色燈光從他頭頂上方灑落,在他的臉龐上掩映交錯。楊錦聰微閉雙眼、雙手交叉胸前呈內觀之態。半晌,忽然睜眼看向記者、神情感慨,「你知道嗎?人最痛苦的是找不到自己,」他說,「就是迷失自己。」

廣告

58歲的楊錦聰,28歲創辦風潮音樂,成功引領台灣自然、環保、佛教梵音等各種非主流音樂類型。外界觀之,楊錦聰的人生可謂功成名就,但40歲前,他曾陷入焦慮和恐懼的漩渦,害怕失敗、身心俱疲,要吃鎮定劑才能入睡。

楊錦聰回憶,當年公司日益擴張、音樂市場進入榮景、員工人數穩定增加,但這些成就無法帶給他安定,「那時候的我真的很不快樂,因為背後有一個巨大的陰影,就是不希望失敗!為了把事業做大,就得競爭,每天處在緊繃的工作情緒裡,連做夢都是工作的事情。活得很不真實!」

楊錦聰認為,30歲可以開始想自己的第三人生了,愈早愈好,給自己一些時間空間「體現」人生、找出興趣、探索世界,一旦做出改變,就可能變成一種生活態度。(王建棟攝)

楊錦聰從小熱愛音樂,但當音樂成為物質象徵、與利益糾結,他失去快樂。幸而,他最終在蘇菲旋轉的舞蹈中重新找回自我。(延伸閱讀:「我的職業是終身學習者!」55歲柏林藝術家教你發掘潛能

廣告

如今,他跳舞、衝浪、馬拉松樣樣來,「我開始embody(體現):透過身體的感知重新經驗生命、體驗世界。才回到孩子般天真又快樂,同事都叫我『少年阿伯』!」他笑道。

同樣在運動中「體現」自我的,還有去年十一月宣布退休的外資圈「台灣先生」、前花旗環球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谷月涵(Peter Kurz)。近月來,他每天上午六點至七點到河濱公園慢跑,週末與朋友騎自行車、登山,並計劃挑戰台灣百岳。最特別的是,他獨家向《天下》記者透露,準備開始創業。

「我以前常想,一個人怎麼知道自己退休的時候到了?現在我發覺,答案就是:到時候你就會知道了!」谷月涵說。

谷月涵對退休的建議很實際:第一個是錢。(王建棟攝)

「我覺得我和公司在浪費彼此的時間,我有了自己想做的事。在台灣,大家都認識我,我想留在台灣創業,做生技醫療軟體相關平台。」谷月涵還強調,人退休後,通常會想做對社會有幫助的、有意義的事,他也不例外,「你也會覺得要給年輕人一個位置坐嘛,不能一直卡他的位置!」

廣告

前鴻海集團副總裁程天縱從鴻海集團退休,也是意外在與年輕創業者的聚會上,無心插柳柳成蔭,啟動了「創客創業導師」的新人生。

他坦承,「成為成功的專業經理人」是他年輕時的人生最大心願,「我從前都是『利己』,但價值觀會漸漸改變,我從開疆闢土、爭權奪利、重視自己要什麼,現在才懂得要海納百川、悲天憫人。」

「人一生下來就開始戴帽子,」程天縱指了指手邊的帽子比喻,「每頂帽子都代表一個角色,爸爸的角色、丈夫的角色、員工或主管。在人生旅程上,你不斷增加頭上的帽子、一頂一頂加。每個人都喜歡演主角。 」

「但人其實應該要演好配角,不要一直想演主角。當你把所有配角角色演好,你會變得『利他』。」程天縱說。

程天縱領悟,人生不必追求世俗的東西,因為我們離開的時候,還是要拿掉所有帽子(扮演的角色)。(王建棟攝)

程天縱喻人生如戲、每個人都應演好配角,金鐘獎影后王琄的人生更是一例。少女時期的她沉靜、愛觀察人,大學才展露自己天馬行空的創造力和表演潛力。大剌剌的她,進入婚姻卻發現自己不適合,「委屈求不了全。」

她含蓄表達,自己和前夫「互相掐著脖子」,冷言冷語控制對方,來證明自己在婚姻中還有價值,「相愛的兩個人彼此相殘,拿著隱形的刀砍來砍去。」

「我可以繼續在裡面熬,可是我不快樂。或者說:我們都不快樂。何必呢?離開婚姻這件事情,是人生很大的轉彎。我走上我自己想要的路。」趕在不惑之年前,王琄終於想通了,離婚。

人生行旅,未必以年齡為界。王琄形容自己在婚姻上「退學」,勇於放棄、換來海闊天空。心境和職涯也變了,從電影轉戰電視劇、舞台劇,演活各種母親角色,是配角、卻是自我的主角。「人生真的是所謂的下半場,才有機會掌握那個角色。因為演員的人生成熟了,有些心境更能駕馭或理解。」

她笑呵呵地說,「我好不容易從爛泥巴裡爬出來!開心得不得了。」

「很多人眷戀青春,我才不會。」王琄從爛泥巴裡爬出來,多了成熟、理解事情的能力,還有包容。(王建棟攝)

同樣走過泥地的,還有退休的數學老師何俊賢。童年家貧,當女工的母親含辛茹苦將他扶養長大,體驗過親友冷嘲熱諷,發憤苦讀考上台大,一路念到博士,卻在職場面臨挫折,走上與自己價值觀相異的補教道路。

在多年的自我否定與矛盾中,何俊賢最終在北海岸蓋一隅小屋,淨灘、撿拾海洋漂流物做環保,退休時「終於成功自我療癒」。

職涯上升期,就該開始行動

五個人生故事,生命行旅中的三種心境轉折,締造跌宕起伏的精彩旅程。

美國電影《別跟山過不去》、《一路玩到掛》,或日劇《黃昏流星群》、日影《退而不休》等,也描繪了中年以前即使走過千山萬水,中年後的人生十字路口,卻更讓人迷惘。但倘若成功度過,便是高潮迭起、不斷加演的「安可生涯」。

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言,假如沒有50歲的徬徨,他就不會離開德州儀器(TI),創辦出台積電。他曾引用邱吉爾的詩,形容自己的TI二十五年,「黃金般的晨潮/黃銅似的午潮/鉛般的黃昏/但是,無論它是什麼金屬/我都盡力擦磨/使每一個金屬發出它特有的光芒。」

張忠謀說,「退休不是結束,是另一個開始。」

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也認為,50歲是人生「重新開機」。他說,「50歲的心志別做枯木,做開在原野的花朵吧!提出你的生命智慧與養分,在身邊栽種、培育下一個世代的種子,改良身邊土壤的質地。 」

以素人之姿拿下綠建築首獎,「度咕屋」屋主在海邊淨灘、種菜、發展食農非典型教育,找到內心平靜,尋回真正理想。(王建棟攝)

大前研一之說,其實正呼應凱利口中,第三人生的精髓。凱利使用典型「三幕式」英美戲劇來比喻:人們在人生第一幕開始塑造自我性格,形成個性,逐漸成為可融入世界的獨立成年人;在第二幕和第三幕,生命一切事物都會讓人自我反思,與心理發展呼應。

「因此,第一人生是依賴、第二人生獨立,第三人生才是相互獨立( Inter-Independent)的互助共生階段。但如何從第二人生成功轉換至第三人生,是現代長壽人的一大挑戰,」凱利表示。

「人類的生理狀態會退化,但心理狀態會持續提升,因此如何達成生理、心理平衡,才是第三人生最大關鍵,」凱利說,除了心境獨立與個人成長,最重要的是必須理解,人與人之間是相互聯繫的存在,在社會中彼此協助、產生貢獻。

要怎麼開始?凱利引用歐洲最富盛名的管理思想家、管理學大師韓第(Charles Handy)的S形曲線(sigmoid curve):提前做出改變。

改變的時間點,就是你現在的人生穩定上升期。此刻,便要有意識地開始進入「過渡期」,凱利說明,「這將增加第一條曲線下降的可能性,即使它出現了,我們已身處下一條曲線上,持續地成長、攀升。」

凱利的理論,影響了美國影星珍芳達(Jane Fonda),她2011年出版《黃金年華》(Prime Time)一書,專寫第三人生,鼓勵大批退休的嬰兒潮世代,活出更精彩、更健康、更快樂的老年時光,她說,60歲後才是活出自己的關鍵時刻。

書中,珍芳達指出看待生命老化的方法,也有一種爬階梯模式,意即讓自己的生命一步一步往前發展,向更高境界邁進。(延伸閱讀:「我退休那一刻,從沒想過」70歲素人登國家劇院:換我上場!

珍芳達分享,我們的文化一向著迷於青春,老化被視為肉體的衰亡。但階梯模式可以讓人在老年時,即使視茫髮蒼,也有機會再造巔峰,「我們應當將第三人生看成爬樓梯向上的過程,獲得精神充實和內心平靜,創造出全新人生。」

珍芳達演舞台劇、努力運動、注重飲食,睽違四十年後再度嘗試用法語演電影、打網球、學踢踏舞。2018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上,高齡80歲的珍芳達,一襲銀白禮服吸引全球媒體及時尚界目光,她神態自信又高雅,被網友讚譽為「打趴所有年輕女星」的最美女人。

「現在我正處於第三人生,」珍芳達在TED演講上說,「我快樂得不得了、感覺非常安穩。我發現當內在也相對成熟,恐懼感會跟著消失,你還是你,甚至可能更接近自己。就像畢卡索說的:經歷歲月後,才能變年輕。」

「台灣退休人士大多想再就業,因為人生要快樂,就必須與人互動、要有朋友、有用處、能學習,像高年級實習生那樣!」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自詡活躍老人,辦「親愛的,我老了」特展和「從前從前自傳書工作坊」,鼓勵長者做志工、再就業、表演、寫自傳。(王建棟攝)

前衛生署長、現任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楊志良,去年70歲,還穿上了橄欖綠西裝、戴上花俏領結,在「親愛的,我老了」特展伸展台走秀,一時蔚為話題。

感覺被需要,自我感覺良好

楊志良接受《天下》專訪時笑著說,自己要當「活躍老人」,他鼓勵70歲爺爺奶奶上台走秀、擔任展覽志工、交朋友、說出自己的人生故事。「退休人最想做的事其實是再就業,就跟電影《高年級實習生》一樣,多與人互動、多學習,就會快樂。像我就覺得好多人需要我,退休到現在自我感覺都非常良好,哈哈哈哈哈!」

楊志良強調,「很多人50歲才創業,80歲才真正退休,川普70多歲當總統,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都93歲了,所以第三人生可以很有趣,重點是要怎麼活才活得有意義、有貢獻!」

張忠謀去年退休也活動滿檔,行程備受關注。他退休第一個月就前往北京參加橋牌大賽,對戰各國前三、前五名高手。儘管最後沒贏,但複賽奪得第二名,獎金四千美元由小組四人均分,每人各得一千美元。雖然根本不夠付住宿、機票費,但張忠謀分享這段經歷時,笑得一臉開懷。

去年下半年,張忠謀還參加國際半導體展IC 60大師論壇、十一月出任APEC領袖代表,在凱利理論中,如此既享受個人興趣,又能發揮個人經驗與專長,持續回饋社會,正是圓滿的第三人生。

每個人都可以演出精彩下半場。自稱為「樂活投資達人」的施昇輝,44歲被迫從證券公司離職,一夕間成為中年失業魯蛇。

但他失業後勤於寫作,華麗轉身成為投資理財書籍暢銷作家,去年58歲考上台藝大電影系碩士在職專班,重拾興趣與書本,還撰寫多篇「第三人生任我行」專欄,教人如何規劃美好第三人生。

施昇輝44歲中年失業,但運用所學華麗轉身成為投資理財作家。自小熱愛看電影的他,去年報考電影系碩士在職專班。他說,「在進入第三人生的今天,我決定去圓年少未能完成的夢想。」(王建棟攝)

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過十年「不老騎士」計劃,帶著一群平均年齡81歲的阿公阿嬤完成環島,還拍成紀錄片,風靡台、美。後來並陸續推出「不老水手」、「不老魔術師」、「不老百貨客服員」、「廣播我的夢」、「仙角百老匯」等,幫超過五百位長輩圓夢。

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認為,第三人生不一定要轟轟烈烈地圓夢,但要有「選擇權」,找出生活興趣與熱情,並在有生之年盡力實踐。(延伸閱讀:全國不分老少都熱愛學習,德國怎麼做到?

美國詩人安妮.塞克斯頓(Anne Sexton)曾作此言,「在夢裡,你從來不是80歲。」

全球女性和平促進會(Global Peace Initiative of Women)共同主席齊諦斯特(Joan Chittister)在《老得好優雅》書中進一步闡釋:年齡屬於生物、精神屬於永恆。為了在明天成為比今天更好的人,人們必須有夢。不論身體年齡多大,都必須繼續夢想,思索什麼是值得擁有的,以便盡自身力量,使之成真。

第三人生,未必就是五十歲後的老年、或退休後才要思考的歲月,而是在人生某個節點,覺察真實的自己、探究存在的價值、追尋內心深處的嚮往,並勇於做出改變,讓自己和他人的生命,都因為這個轉變,更趨於圓滿。

如同齊諦斯特所言,「這段歲月的福賜是,有能力去夢想,還有自由讓我們的世界聽見反省的聲音、理智的聲音、感情的聲音、覺知自己有錯,而厲行改正的那種震耳欲聾的聲音。」

中年之後,不是老去。卸下人生該盡的義務與承擔,最好的日子還在前面呢!

(楊煥世攝)


專訪愛爾蘭成人教育學家凱利:該行動了!50歲就為第三人生做準備

愛爾蘭成人教育學家凱利(Edward Kelly)提出的「第三人生」概念,成功在美國、英國和歐洲被廣泛引用。

他接受《天下》記者專訪時再度強調,儘管人類日益長壽,但第三人生的概念還很新,很多人尚未意識到:是時候該行動了,「50歲以前就應該要準備進入第三人生心理狀態了!」

凱利指出,在美國,達65歲傳統退休年齡的人,70%都想繼續工作。有50%的人希望做一些全新的、不同的事情,也有50%的人希望留在自身專業領域,但工作壓力和工作時間更少、更靈活。這代表,社會、企業應有更多相應的組織、團體,為這群更具備人生智慧、可以傳承與交流經驗的長者,提供更多適當而彈性的工作機會。

歐美一項針對1萬8千名20歲至76歲成人所做的「心智發展研究報告」顯示,有34%處於依賴狀態,56%為獨立階段,只有不到10%的人成功轉換成相互獨立(Inter-Independent)階段。但現代人類愈來愈長壽,提高這10%比例以達成「老有所用、退而不休」,更刻不容緩。

「在多數社會中,獨立被認為是成人發展的巔峰,但它並不是心理上發展的頂峰,人們應該要持續成長、挑戰自我,同時理解彼此是相互聯繫的存在,做出更多貢獻,」凱利呼籲政府、社會和企業,都應開始成立「第三人生」訓練機構、培養「退休計劃教練」,來協助初老者提前思考未來、安排個人發展計劃,找到自我認同並回饋社會。(責任編輯:曹凱婷)

【燦爛的第三人生】
你正在看:第三人生 再度燦爛
編者的話》
五十歲以後,依然心動
大師觀點》
弘兼憲史的「空手哲學」:算了、那又怎樣、每人不一樣
快樂的人》
中年失婚找到一群老伴 金鐘影后王琄:我就是理想的狀態
程天縱:人生真正的贏家,是懂得要輸什麼的人
前明星分析師谷月涵 人生最棒的時刻,不是台股神預言
夢想反變心魔 風潮音樂創辦人楊錦聰:人最痛苦的就是迷失自己
「國英數不缺我一個老師」何俊賢退休教種菜 尋回理想的教育
實用指南》
養兒防老變防兒啃老!專家教你退休理財:一張圖看懂4大商品
「第三人生」規劃指南 五大要素帶你跑贏退休馬拉松

●更多內容,請見《天下雜誌》666期《第三人生 再度燦爛

相關熱門主題
你可能有興趣
#廣編企劃|【解讀・債券關鍵字 S2Ep.1】何時降息?投資專家解析,爭取收益關鍵應掌握全球先機
最新訊息
【每日6元】AI x 編輯協作為你精選國際大事
App內開啟 更舒適的閱讀體驗
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

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,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