瀏覽數 47,730

2018高齡論壇》走了十年長照路 前外銀董座管國霖:我能辭職照顧爸爸,但其他家庭怎麼辦?

更好的高齡社會與長壽人生,到底該是哪種樣貌?在每天真真切切的生活裡,不禁要問:「我們要給所愛的長輩們,什麼樣的有尊嚴的生活與有溫度的照顧?」第四屆《康健雜誌》高齡國際趨勢論壇,今(12)日以「長壽經濟大浪潮」為主軸,邀請前花旗商業銀行董事長、現任麥肯錫公司資深顧問的管國霖分享切身經歷。曾被譽為「金融界金童」的管國霖,去年以「全心照顧年邁父親」為由,離開任職25年的花旗銀行,他以「從一個人的承擔,到整個社會的新功課」為題,講述他的心路歷程。以下是管國霖現場演講整理:

「此生唯一能給的,只有陪伴。而且,就在當下,因為,『人走,茶涼,緣滅,』生命從不等候。」- 龍應台《天長地久》

我和龍應台做了一樣的選擇,我們都為了陪伴父母而離開了自己的工作,我們有選擇陪伴的權利,因為我們擁有較多財務上的資源,但絕大多數人是沒辦法擁有這樣的選擇,我很難想像他們該如何陪伴父母走人生的最後一段路。

我陪伴父親將近十年,從健康、亞健康到失能,如今已經慢慢走到安寧階段,在這過程中我看到台灣照護的一些挑戰,大部分人都以為錢可以解決問題,但我們要面臨的問題不只是錢,我必須要說,「我們缺乏的是資源、缺乏的是人。」

據統計,全台有110萬的失能人口,目前大概有二十幾萬的外勞在照顧,但大概有七十萬的失能人口是由家屬承擔,只有4%是由機構照顧。照顧失能重擔可能會長達七、八年,這是一個長期抗戰,所以才有人說「病榻床前難見孝子、孝女」,就是因為長期照顧的折磨。

現在不少家庭都是仰賴外勞照顧,但不只有語言問題,外勞數量只會下降不會上升,失能人口數恐怕會越來越高,未來還有多少外勞、機構和床位能持續支撐照顧需求,應該建構一個體系,運用社會資源支撐,長照體系才能更完善。

廣告 -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

(管國霖以長期照顧者身分,點出台灣照護的未來挑戰。圖片來源:林后駿)

提升長照效率 管國霖:應讓長照產業化

每個家庭運用自己的資源去找看護、照服員,讓他們在家照顧長者,是沒有效率的,而且對於專業人力在專業提升、學習上也沒效率,人才的能力和薪資都會受限。應該建立一個平台,有正向回饋的體系,讓優秀的照顧人才能夠得到好的薪資、職涯發展,建立一個有效率的生態體系。

我認為,效率的來源在於人力、資源、社會、土地和科技,讓長照體系能夠以產業為基礎,社福長照和產業長照相互支援。收入較低的家庭,可以運用社服長照的資源;中高收入家庭運用產業政策,讓長照服務單位或機構有利潤,也會不斷改善、提高效能,永續經營。

土地資源重新分配 實現「在地養老」

我曾經登記過好的護理之家的名額,但一床難求,而私人照顧環境,一個房間住了五個老人,我無法把父親放到那樣的環境。要在地養老,土地資源是關鍵。

在這個少子化的年代,應該好好利用在地的土地,中小學校區可以被釋出,用作長照的規劃,我們不缺資源,重點在重新配置。若能利用社區土地,讓每個行政區都能把資源整合,甚至連結醫療體系,就能解決在地養老問題,也能成為社區的核心,它可以是安養、日照、托幼中心,更可以是居服員訓練集中地,如果資源能集中在社區照顧中心,也能更有效率和品質。

廣告 -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

這條長期照顧的路,我走了十年,我父親慢慢走到最後階段。我認為,家人該做的是好好陪伴,帶給他快樂,而不是每天疲勞的照顧。

怎麼陪伴父母走人生最後的這段路,是一生最難的功課,過去在商業上的決策,無法教我解決之道。做為一個子女,想為父母親盡一份心力,為什麼變得如此困難?為什麼沒辦法實現在地安老的理想?這些照顧體系的問題,不應該是個人的功課,而是整個社會的課題,在為長輩解決問題的同時,也是在為未來的我們及年輕的下一世代,開創更好的高齡社會,讓每個人都能安心變老。

猜你喜歡

活動看板

其他人也看